標題

內容

課程名稱
授課教師
學分數
上課時數
學習目標
進度安排與大綱
授課方式
評量方式
使用書籍或參考書籍
       自有人類迄今,宗教信仰就沒離開過我們日常的生活,卻又往往為我們所疏忽。直到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到伊斯蘭教恐怖組織攻擊事件後,才再喚起全球大眾對宗教的關注,也促成基本教義派的流行。這漫長的宗教發展歷程,經歷過十六世紀馬丁路德宗教改革運動、到了1900年無神論盛極而衰後的1960年代產生了東西宗教合流的一種新時代運動的思想潮流、19世紀70年代“宗教學”的創立。近幾年崛起的基本教義主義派更是影響全球至巨。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宗教,在其過去長期的發展期間,雖不怎麼被人類重視,但它卻逐步地吸引其他學術領域去研究涉獵它,而形成了宗教史學、宗教人類學、宗教社會學、宗教科學、宗教文學、宗教心理學、宗教哲學、宗教語言學、和宗教考古學等,並悄悄地在改變著全世界。可見宗教含蓋面之廣及對人類生命的重要性。
    宗教在各個時代、文化、族群、地區,以不同的形式出現,一個宗教中的某一元素往往與其他元素息息相關,不能孤立起來描述或研究,更不能任意拿來與另一個宗教之某一元素相等同。此外,對一個宗教的真正了解,往往需要觀察者親身加入,分享信徒的情感和態度之後才能達到。因此宗教絕非只是民眾的信仰習俗與宗教師的勸善說教而已,其共同的核心概念是安頓身心的生命終極關懷。自古以來,在各大宗教傳統之中,宗教的探求就是生命的探求,其教化可以豐富生命的內涵,擴大生命的視野,化解生命的困境,提昇生命的層次,圓滿生命的目標。宗教之所以為宗教,而不同於其他的學科領域,是因為其扣緊了生命的終極關懷,以及身、心、靈的淨化與提昇。故在大學的通識教育中,設立宗教課程是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。
    西方的宗教研究對於理論的運用有其嚴謹的規範,尤其對於宗教的起源、承傳、本質、功能、描述及表達等各類問題皆有深刻地討論,本「宗教與信仰」教材將借鏡並參考引用。但是理論與方法的學習,不能脫離宗教史或實際的宗教活動,因此,教材中闢了第二章探討宗教的起源與迄今的發展史,在第三章並把握了九種宗教現象,以利宗教理論與研究方法的學習。蓋因宗教理論皆由實際的宗教現象建構而成,必先熟悉材料,才有可能把握理論。宗教現象學對宗教研究的最大貢獻,則在於廣泛蒐集各種宗教現象的資料,並且根據主題排比編列,使複雜的人類宗教活動有系統地呈現出來。
    「宗教與信仰」通識課程的教材編製,首先考慮其精神與內涵以包括下列三個向度為原則:1.一般通識博雅教育的延伸。2.人文精神及文化素養的擴充。3.心靈的淨化與人格的提昇。其次為協助學生系統地瞭解宗教與信仰的關係及歷史發展、認識東西方主要宗教的教義儀式和節慶、探討信仰與宗教對人生的重要性、如何選擇正信的宗教信仰、如何藉宗教來圓滿自己的生命,並學習信仰與宗教的教育內涵和功能等。故本教材的編製有三個特色:第一結合一般宗教論述內容和「宗教學」學術研究理論和研究方法;第二追蹤陳述全球宗教迄今二十一世紀漫長的發展演變;第三在每個單元結束後設有習題,方便學生複習和分組座談。
    本教材內容共分為五部份,依序從宗教史的介紹開始,接續以理論與方法,再示以各種不同的主題研究,希冀學生能逐漸熟悉宗教現象與研究途徑,最後再思考宗教的本質和核心問題。第一章信仰的定義與種類:檢視信仰的定義、宗教的定義、宗教信仰的種類、信仰的對象和信仰與人生;第二章宗教的起源與發展:追溯宗教的起源、宗教的歷史發展,分為原始宗教和人為宗教,介紹世界主要宗教、華人民間信仰和新興宗教,以及二十、二十一世紀新時代運動和基本教義主義派的竄起;第三章宗教的行為和宗教組織制度:討論宗教的巫術與靈媒、宗教禁忌、宗教神話、祈禱懺悔、獻祭、宗教經驗和宗教儀式等宗教行為,並剖析世界三個主要宗教的組織和制度;第四章宗教的本質與特徵:探討宗教的本質、宗教的基本特徵、宗教的要素,分析宗教觀念與宗教感情,世界主要宗教的生死觀和終極關懷,以及宗教道德律等等議題;第五章信仰與宗教相關問題:探討正信宗教的條件、真理的條件、宗教信心的維護、世界宗教領袖與宗教師必備的條件和宗教教育的內涵等。
  • 2-信仰的定義與種類
授課老師
釋永東(林美鳳)
推薦課程
  • 102-1-淨七
    釋永東(林美鳳)
    開課期間:2013-09-18~2014-01-10
    LINE分享功能只支援行動裝置
  • 101-1-淨七實務
    釋永東(林美鳳)
    開課期間:2012-09-28~
    LINE分享功能只支援行動裝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