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題

內容

課程名稱 社會科學研究法
授課教師 林碩斌
學分數 3
上課時數 3小時
學習目標
1.      了解研究程序。
2.      學習如何找出理論中之重點、如何批判理論、以理論來觀察現象、以及如何來從中界定研究問題。
3.      認識各種主要之社會科學研究法。
4.      有能力撰寫一份簡單之研究計畫。
進度安排與大綱
課程綱要:(含每週授課主題及進度)
 
課程設計之基本理念
一般的大學生﹝其實這也包括國內大多數研究所的學生﹞在擬定社會科學研究計畫時,所遭遇的最大問題,除了對各種研究方法的認識﹝尤其是質性研究法﹞過少外,也暴露在研究本身和現存理論間之連結上。我們經常看到的情況是,從研究問題中看不出理論的根據,或是對所引用之理論沒有加以深入的批判,以致於無法期待該研究之學術性價值。所以,在本課程中,我們除了介紹各種社會科學研究法﹝尤其是質性導向之研究方法﹞外,還特別重視培養針對理論的理解、批判與探討理論與現象關係之能力。
 
課程主題與進度
1.      介紹研究程序與講解如何撰寫研究計畫
一開始將以課堂講授的方式,讓同學了解一般研究之程序,以及一份研究計畫之各個要素。
2.      研究問題之擬定
1)      從理論看現象:
a. 以一學術性文章實例,教導學生如何從中整理出理論的基本架構,以及相關之概念與概念間的關係。
b. 接下來,我們將預先挑選幾個在社會科學領域中重要之理論。同學以分組的方式,閱讀所分配之理論,並將其重點在課堂上提出報告。而報告之結果,為期中成績之依據。接著,我們將練習批判各個理論,並試著探討理論和社會現象間之關係。
2)      知識論與方法論:藉由探討各種主要知識論與方法論之派別,幫助學生在擬定研究目的與問題中,確定處理理論的方式﹝如研究目的是為了實證、否證、還是要以詮釋或批判結構的角度探索出理論所尚未觸及之意義﹞。
3.      研究方法之介紹
1)      量性與質性研究之差異:根據研究問題與目的,以及以知識論與方法論為基礎,探討量性與質性研究之間之根本差異。
2)      量性研究方法之介紹
3)      質性研究方法之介紹
4.      研究計畫之撰寫
同樣以分組方式,各組將依據期中理論閱讀之基礎,撰寫一份簡單之研究計畫。其結果將作為期末報告之成績。
授課方式 1課堂講授 2分組討論 3實習
評量方式 讀書報告:40 % 期末報告: 60 %
使用書籍或參考書籍 Earl Babbie,陳文俊譯,社會科學研究方法,一版,台北市:湯姆生出版:雙葉書廊發行,2005

 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• 090924第一週
  • 091001第二週
  • 091008第三週
  • 091015第四週
  • 091022第五週
授課老師
林碩斌
推薦課程
  • 104-1-生命與宗教未來分析
    張美櫻
    開課期間:2015-09-10~2016-02-20
    LINE分享功能只支援行動裝置
  • 98-2-未來工作坊理論與實務-碩
    林碩斌
    開課期間:未設定
    LINE分享功能只支援行動裝置
  • 98-1-社會未來學
    林碩斌
    開課期間:未設定
    LINE分享功能只支援行動裝置
  • 97-1-社會未來學
    林碩斌
    開課期間:未設定
    LINE分享功能只支援行動裝置
  • 預思未來
    林碩斌
    開課期間:即日起~2008-09-18
    LINE分享功能只支援行動裝置